撰文 / 荷蘭爸爸 韋岱思
女性在許多國家的勞動市場都面對不平等的對待,很可惜的是台灣也不例外。台灣男女平均薪水的差距大概是15%,跟歐盟國家的16%差不多。雖然15%聽起來不多,但這個意思是,女性需要多工作55天才可以跟男生有相同的年收入,那可是將近兩個月! 換句話說,如果男女性都以65歲為退休年齡,女性一生的薪水,比男性少了十年。雖然日本、南韓等其他東亞國家的差距更大,但是算下來,還是覺得台灣女生虧大了!
在我看來,台灣男女在勞動市場不同的待遇,或許可以從家庭開始了解,從男女在家庭裡的工作分配來了解上述差異,我們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現在台灣社會愈來愈開明,男性普遍願意做家事,也認同這是自己份內的事,尤其是新婚小夫妻,通常都還算平等。但是當第一個孩子出生後,除了原本的家務之外,又多了照護孩子的工作,而台灣社會還是期待女生承擔大部分照顧孩子的工作。
社會對男女在家庭工作的不同對待,從很多日常用品可以看出,對我來說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所謂的「媽媽包」。
第一次當爸爸的我,一開始也跟著大家「媽媽包」長、「媽媽包」短,但久了也覺得奇怪,媽媽出門需要上廁所時,應該會選擇去洗手間,而不是找地方換自己的尿片吧? 奶粉和奶瓶也是為了填飽小孩肚子,而不是給口渴的媽媽們喝的,更不用說媽媽不會無聊到需要玩具或者童書。既然媽媽包中裝的東西都是給小孩用的,為什麼要叫做「媽媽包」呢?
除了名稱不是很恰當之外,我認為「媽媽包」這個名稱還顯示了另外一個更大的問題:強調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小孩子尿片髒了、肚子餓等等情況,都要從「媽媽包」拿出東西來解決,既然用媽媽包解決小孩子各種各樣的情況,也是不是表示要解決這些情況的人也是媽媽呢?也就是說,媽媽包這個名稱顯示了小孩的事情都是媽媽要處理的,也只有媽媽才能擔任主要照顧者。
換句話說,「媽媽包」這個名詞,隱含了社會對母親角色的期待,不管媽媽們教育程度多高、薪水多高、工作對社會多麼有貢獻,台灣社會還是認為她們對照顧家庭有天生的使命。
也許讀者會問,不過就是個包包而已,有這麼嚴重嗎? 這跟職場上的不平等又有甚麼關係?
關係可大了!!
在「母職即天職」的期待跟機制下,就業市場的雇主會預期年輕女性員工遲早要嫁人生子,終將退出勞動市場,就算沒有離職,他們也會預期女性要準時下班接小孩,孩子生病了帶去看醫生等等。雇主因為認為「接孩子」、「照顧孩子」、「參加學校親子活動」等都是媽媽的事,自然預期女性員工會因為投入家庭生活,給年輕女生的待遇與機會也會比男生差一些,男女性在就業市場上的不平等循環,就是這樣開始的。
這不僅對女性不公平,也限制了父親所能扮演的角色。爸爸們不論多麼投入教育及照顧小孩、多麼努力做家事,仍不被社會期待使用「媽媽包」(不然就改稱「爸爸包」了),因為社會期待他們以工作為戰場,只要賺錢養家,就算是對家庭負責任了;相反的,一個爸爸如果放棄工作專職照顧小孩,恐怕還會遭人指指點點,說他「吃軟飯」或是「找不到工作只好讓老婆養」。
雖然日常用品的名稱聽起來是件小事,但我認為,天天提到「媽媽包」這個名稱,我們還是支持背後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角色,也複製了社會對女生與男生在職場與家庭生活不同的期待。
若要能隨時意識到傳統性別刻板價值觀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就必須完全戒掉「媽媽包」這個說法,才能提醒自己不要再落入「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刻板印象圈套中,在現代多元社會中,我們不應該否認女性在職場上的貢獻,也不應該否定男性對家務的付出。
也許,我們可以從小地方開始改變!下次準備出門時,請爸爸媽媽們不要再準備「媽媽包」,而是準備個「寶寶包」來裝小孩所需的用品,讓我們用這樣簡單的方式,公平地分擔家務責任,多一點肯定爸爸對家庭的努力付出,更表達對職業婦女們的敬意。
從這樣的微妙的地方開始改變男女家庭工作分配的差別待遇,也許也可以漸漸改善台灣女生在職場生活中碰到的不公平對待呢!

延伸閱讀-〈尿布檯戰爭〉荷蘭爸爸 vs. 台灣媽媽
7a.m. 全系列 6折:https://mamasandpapas.tw/range-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