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當你又自己打開鞋櫃,拿出鞋子,坐在玄關上望著門口,我知道,你體內的小外星人正在吶喊,需要被釋放!我們生來都有一部份好動的靈魂需要安撫,公園是最近的基地,一起出門玩吧!
公園是鄰近住家最便利能夠讓孩子跑跳放電的地方,溜滑梯、盪鞦韆、攀繩索,或是挖砂、赤腳踩草皮、踢石頭,父母眼中一成不變的動作卻能讓孩子感到滿足同時刺激成長,無形中強化肢體與智能,建立日後發展基礎。樹木、矮叢、草地,觀看常綠植物能夠放鬆眼睛肌肉;環境中含有各種質地可以觸摸和探索,除了肢體,對孩子的感官發展也十分有幫助。到公園玩累積了親身操作的能力,經過時間會內化成知識和自信。
最受孩子歡迎的溜滑梯有各種型式及高度:直線型、彎曲型、螺旋型、波浪型、緩坡、陡坡、管狀 ….. 等,在遊戲時可以帶來不同的感受和視野,同時建立空間知覺;滑梯形狀和材質影響了下滑的速度,對前庭覺產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及興奮感,也能提高孩子的警覺程度。
排隊、爬上階梯、預備下滑、控制速度、維持安全距離、起身等,溜滑梯是一連串的四肢整合動作,必須透過不斷思考來完成。在安全的情況下藉由改變溜滑梯時的身體姿勢:坐著、躺著、趴著或側身,也可以加強孩子對身體的控制能力。
總是大排長龍讓孩子不願離開的盪鞦韆透過不同的擺盪速度、高度及幅度,刺激前庭覺產生各種感受。速度快、幅度高的擺動讓孩子感到刺激、提高警覺;速度慢、幅度低的擺動則使孩子感到放鬆、穩定情緒,就像寶寶躺著的嬰兒床或搖椅。
除了前後擺盪也有左右搖晃或旋轉型鞦韆,需要藉由改變身體重心、使用不同肢體動作及施力方式才能順利推動,因此提高了肢體協調的能力;更換站姿、坐姿或其他動作還能感受不同樂趣。遊戲中必須時時注意周圍狀況,避免撞到其他孩子,對距離的預測則強化了空間概念。除了單人鞦韆以外也有雙人或多人鞦韆,遊戲過程必須同心協力才能順利搖晃,讓孩子學習合作及分享。
相較於前面兩項活動,攀爬需要更多技巧和肌肉力量才能完成。類型從矮到高有:攀爬網、攀爬架、攀爬繩、攀岩牆等。錯綜複雜的動線設計、不規則支撐物及凹凸表面能增進深度視覺及立體空間概念,透過多變的姿勢和肌耐力支撐才能完成遊戲。過程中必須規劃合適的下一步以免踩空,讓孩子建立空間感和距離預測能力,發展肢體協調,同時依靠前庭在高處依然維持身體平衡,透過本體覺修正攀爬方式。緩坡或貼近地面的攀爬網適合幼齡孩子,促進四肢協調並用及視覺判斷能力。攀爬架、攀爬繩及攀岩牆則適合大齡孩童,除了消耗大量體能、加強心肺耐力,也提升手掌抓握的力氣和身體動態平衡。
公園裡讓所有年齡層的孩子為之瘋狂的地方非沙坑莫屬。沙子的質地多元,觸摸時能刺激手腳末梢,促進神經生長,同時降低觸覺防禦。挖、堆、疊、埋等動作必須運用手部各種肌肉來完成,也會因力道不同在沙堆上產生不同結果,孩子可以透過觀察和嘗試學習力到控制。重複挖沙動作還有安定的功能,像是:來回畫線、挖出深深的溝、用力推擠沙堆都能讓情緒放鬆。
沙子的雕塑性成為孩子發揮想像及創造力的媒介,完成創作能提升自信心和成就感。因為必須和其他孩子共享同一塊區域,在遊戲過程中除了練習語言表達、溝通和共處,也提升了社交能力。如果遭遇作品被摧毀的挫折,學習面對讓孩子發展日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彈性。
年齡較小的孩子到了公園或許還無法主動遊戲,但在草地上滾動,在不同質地的鋪面上觸摸、爬行、隨意探索也都能提供豐富的刺激,促進孩子感官發展。一歲多的孩子則可以和父母玩滾球遊戲、練習上下樓梯等,提升視覺及身體協調能力。
到公園遊玩除了影響身體發展,還有許多幫助。孩子可以透過探索公園環境增加見識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對事物變化的觀察及專注力。遊戲中累積的經驗培養預估風險的能力,雖然偶爾會受傷,反而讓孩子學習該如何保護自己,避免下次的傷害,也提高了挫折忍受的程度。在公園裡滿足了孩子需要的活動量,回到室內後就可以提升精神專注,降低焦慮感。
最近全台各地都規劃了許多特色公園,相較於常見的罐頭遊具,能夠帶給孩子更多遊戲難度和探險的可能。像是台北花博公園的舞蝶共融遊戲場、新竹中央公園、台中鰲峰山運動公園和高雄金獅湖風景區公園,趕快規劃時間帶孩子一起到這些地點解放身體裡的小宇宙吧!
門市資訊 :
🚪 光復直營門市
新北市三重區光復路一段61巷28-1號1樓🚪 臺灣大道門市
台中市西區台灣大道二段486、488號(科博雙星)🌎 環保安全無毒 綠色玩具 :
https://mamasandpapas.tw/range2-50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