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幼展就像社會的小小縮影,每次都會遇到不同的故事,觸發我們思考怎麼做對孩子更好。曾遇過兩歲多的男孩抱著粉紅色收銀機不肯放手,但媽媽說:「男生怎麼可以用粉紅色!」僵持好一段時間才同意幫孩子買回家、也有對迴力車很有興趣的女寶寶,因為阿嬤覺得女生不要玩車子,最後選了玩偶、還有開心操作巨無霸消防車一下午的國小女孩,媽媽認為波普珠珠更適合她。「工具組不是給女生的吧?」、「男生不喜歡辦家家酒啦!」、「兔子是女生,寶寶是男生應該買熊。」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深深影響著我們的選擇。
醫院裡區分性別的名條和包巾、嬰兒房佈置、朋友送來的祝賀禮物…,對顏色所屬性別的刻板印象從我們出生開始就無所不在。但顏色為什麼會成為區分性別的根據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逐漸發展大規模商業行銷,製造商們發現將同一個商品區分性別之後銷售量會大幅上升,顏色成了最容易辨別的方式。同時因為絕大多數人傾向於追求普遍認同下的「正常」來保持在社會生存所需的安全感,對「正常性別」的認同心理因此加強了透過顏色來選擇的偏見。
英國倫敦市大學心理學教授海恩茲 ( Melissa Hines ) 針對超過一百名2歲以下幼兒進行測驗,研究指出孩子會根據先天生理差異選擇玩具,例如普遍看來男生的空間知覺較佳喜歡會動的玩具,女生的語文能力發展較早偏好角色扮演;然而無論男孩或女孩,對顏色的偏好都是粉紅色,其中原因可能與粉紅色代表母親有關。為了刺激視覺、建立顏色認知和促進各項感統發展,給幼兒的玩具大多融合許多顏色,也比較沒有性別區隔。孩子在3歲之後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性別,透過與父母、同儕、社會的互動、大人言談間不經意傳達的觀念搭起性別認知,讓孩子也不自覺將顏色和性別連結,進而制約選擇:「我是女生,如果玩藍色的火箭會不會被說是男人婆?」、「我是男生,可不可以穿粉紅色的圍裙?其他同學會不會覺得我很噁心?」很多時候不是女孩只喜歡粉紅色的玩具,而是沒有其他顏色可以選擇;不是男孩不玩娃娃,而是社會偏見加諸的壓力讓他無法放心遊戲。
很明顯的是,目前絕大部份玩具設計其實反映了成人社會對於性別的不平等期待:男生必須剛強、勇敢,成為英雄打敗壞人;女生要有晶透大眼、捲翹的睫毛和纖細身材,最常出現在美容院、購物中心喝下午茶。由刻板印象主導產出的遊戲場景及人物安排減少了孩子體驗的機會,也限縮了想像界線及選擇權利。當我們對世界的看法趨於單一,會降低對於不同人事物尊重和包容的程度,刻板印象也可能因此深化成性別歧視。
遊戲應該是一件自由而且充滿創造力的事!相同的玩具到了不同孩子手上,會激發出不同的遊戲可能。顏色作為視覺呈現的一環,不該成為箝制選擇的理由。玩具本身蘊含了許多價值,孩子可以在遊戲過程中獲得不同的感覺刺激,學習各項知識,提升自我技能,並透過適當的引導與互動過程來理解「人」的價值及差異。很多事或許我們無法親身經歷,但透過理解而有更多想像,才能試著同理。不僅是性別差異、職業區別,還有各種身心狀態不同的樣貌,都是真實存在世界上平等的生命。
而刻意操作性別認同的區分方式也開始被推翻,有越來越多人對這樣的玩具型態提出質疑,甚至影響產業生態。13歲的麥肯娜為熱愛烹飪的弟弟發起了網路請願活動,成功讓知名玩具製造商改變廚具的粉色外觀並在廣告中加入男孩形象。7歲的瑪姬無法接受連鎖商場在超級英雄玩具外盒標示:「給男生的有趣禮物」( Fun gifts for boys ),媽媽因此將她表情不悅的照片分享至網路平台,引起各大媒體報導,也讓商場撤下這則標語。而英國民間也自2013年開始發起了【 Let Toys Be Toys 】的行動,呼籲玩具業者及出版社停止在玩具和童書上標示性別。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玩具品牌嘗試推出不分性別的角色扮演玩具,只要改變配色,就能消除家長在選擇時的隱形障礙。女性科學家、男性護理人員、乘坐輪椅的孩子,更多元的職業和角色開始出現在玩具場景裡。
其實玩具不只是玩具,也是孩子接觸世界、融入世界的媒介。除了幫孩子選擇玩具時注重在功能及多元智能啟發,不被刻意的性別分類主導,在遊戲前就剝奪了嘗試的權利;更重要的是把選擇玩具的自由還給孩子,讓孩子能夠依照喜好和興趣自在發展,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
🚁 B.Toys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BToys.tw/
🚁 和孩子一起挑玩具:https://mamasandpapas.tw/range2-504-500
🚁 不容忽視的小細節,玩具清潔知多少?: https://bit.ly/2S7tp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