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到來充滿驚喜,而生命的離去卻是在眨眼之間,有時候甚至來不及做好心理準備。但是轉個念頭,也許你便拯救了一個小小生命。
今天要說的是一位德國媽媽 Laura 的故事。不,不是故事,而是真實發生的車禍,因為正確使用了汽座提籃,Laura 12 週大的女兒 Emma 因此得救,在嚴重的撞擊中僅受到輕傷。
“I am thankful for our lives” says Laura.
日常車禍案件中,來自「側邊撞擊」的案例是第二多的。
Laura 當時正開著她的愛車,時速不超過 50km/h,剛駛離家不到 500 公尺,來到了交叉路口。透過眼角餘光,她瞄到一輛卡車正高速往自己的右方駛來,已經越過了停止標誌,但完全沒有要停下的跡象。速度太快,這時的她什麼都做不了。
下一秒卡車就狠狠地撞了上來,Laura 失去了意識。
醒過來的時候,車子已經轉了方向,車裡一片霧茫茫,所有包括側面、車窗等位置的安全氣囊全數彈出,遮住了視線,Laura 一度以為車子正在燃燒。根據目擊者表示,這輛車翻了兩次。
當然身為母親,第一個念頭就是自己的孩子,她還活著嗎?Laura 如此想著,她艱難地打開車門,從車門到來到寶寶的座位,彷彿人生中最漫長的一段路。先看到因為承受壓力而變形的側撞保護裝置(SIP+),汽座也因為撞擊力過大而凹陷,12 週大的 Emma 還好好的躺在嬰兒汽座內,臉上和下巴有被碎玻璃刮傷的血跡,但是感謝老天,可以確定的是她還活著,沒有受重傷。(因為太擔心孩子,Laura 當下並沒有注意到車門已因為撞擊力而整片掉落,可見撞擊力之大) Laura 把孩子連同提籃一起交給救護人員,才終於釋放一直緊繃著的情緒,整個人垮了下來。
頭部創傷、左肩鎖骨斷裂、胸部挫傷、頸部扭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還有左耳 80% 聽力受損與耳鳴,右耳則是 20% 聽力受損,現在的 Laura 須使用助聽器生活。儘管如此,至少自己與女兒都還活著,她對此已十分感激。
保護我們所愛的人
從 Emma 的故事中我們了解到:
- 無論你多麼小心駕駛,妳都無法改變其他人的駕駛行為。
- 正確使用汽車安全座椅是保護孩子的最好方式。
- Laura 發生事故的地點距離家裡只隔 500 公尺,無論多短的路程,即使是到家裡附近的麵包店,我們都沒有任何理由不使用汽座。
隨著近年來人們行車安全意識的提升,嬰幼兒外出乘坐汽車時「必須」使用汽車安全座椅,這樣的觀念也愈來愈普及,汽座提籃不僅僅只是幫助育兒的用品,更是保護嬰幼兒幼小身軀的重要工具。除了 Emma 之外,Laura 還有兩個孩子,我們都知道生養孩子的開銷不小,但是在節省花費與安全之間,我們都不該抱持著僥倖的心態,生命無法討價還價,孩子的安全是更重要的!
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1條規定,自101年8月1日起,小型車後座兒童未使用安全座椅者,處駕駛人新臺幣1,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罰鍰。
Emma 當時乘坐的是 BeSafe iZi Go Modular 模組化汽座提籃 搭配 ISOfix 模組化基座,提籃內部是一體成型的吸震複合材質,頭頸墊緩衝側面撞擊力,提籃通過 UN r129 最新 i-Size標準。另外的側撞保護裝置 (SIP+) 受到外力撞擊時變形,能吸收至少 20% 的撞擊力,功能與汽車的crumple zone(變型吸能區)相同。
※ 政府規定 2016 年起,兒童汽座 ISOFIX 系統將正式成為新型式車輛標準配備。ISOFIX(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FIX)國際標準化組織固定裝置,是一套汽車安裝兒童安全座椅的新標準,在歐洲,ISOFIX 兒童固定裝置系統其實是相當普及與常見的安裝方式。
編按:文中的照片都是 Laura 車禍後,車子移開現場後拍攝;汽座提籃則是與 Emma 一起到醫院之後再直接放回車內拍攝(因車體變形已無法裝回固定)。
參考資料:Why side impact protection matters – 12-week old baby survives side-on crash with just a scratch
光復直營門市 / 台灣大道門市 / 信義誠品5樓 / 板橋遠百5樓 / 林口三井outlet
https://mamasandpapas.tw/BeSafe